• 1Y3M26D • 之四:小小哲學家。
房間裡,有個專屬媽媽的角落,化妝、打字、看書。
每每小Jivan睡午覺,家事忙完,我總算可以趁機回到自己安靜的空間,回歸自己的習慣。實在是很難趁小Jivan午休時一起躺下,因爲要抓住難得「偽少女」那彌足珍貴的機會,對,這樣的片刻,就只剩小傢伙睡得像冬眠一樣,才可能在鍵盤前敲敲打打。久了就養成「不寫無法睡,寫了沒得睡」的壞毛病。
小Jivan醒來後,若沒在床上看到我,就一定會往窗戶前的那張桌子找尋我的身影,而我也會投以大大的微笑說:「寶貝你起來啦」!他知道「那是媽媽的位置」,可是「媽媽到底在玩什麼呢?」,「為什麼這麼常坐在那?」「有天我一定要去瞧瞧!」他心裡應該是這樣的內心戲。
我的角落,變成小Jivan極好奇的一隅,只要逮到機會就要爬上去挖寶,特別是媽媽不允許他靠近的時候。
我的椅子是折疊椅,小Jivan站在上面摔下來過,不過卻沒有阻礙他繼續「挖寶」的動機。桌上有電腦,小Jivan已能流利單手翻開,豪邁的抽走鍵盤保護膜,明明沒螢幕也學我有模有樣的按;直到有一次他不小心摔下電腦,我極度生氣,再三告知「媽媽的電腦,媽媽的!媽媽的!(指自己)不是給寶貝玩的(指寶貝外加no手勢),寶貝不碰!」那次,他頭低到不能再低。
好的。小暖男今天的故事是這樣的:同樣是小Jivan先醒來的早晨,同樣是媽媽不想鑽出被窩,小Jivan則是翻山越嶺得意溜下床的勝利之姿。小Jivan很會充分把握媽媽賴床的幾分鐘,這樣他就可以得到媽媽起不來的「默許」而到處把玩東西。
他先雙手捧著我掛在床沿的臉,親了親「媽媽,早!」然後火速⋯⋯目標:媽媽的角落。
我趴在床上看小Jivan,他小心翼翼地爬上摔下來過的椅子,指著椅面,自己告訴自己「坐坐」,努力穩定重心,然後慢慢放下雙腳,直挺挺的坐好。接著,他拿起桌上雜物,摸一摸、搖一搖,便放回原位去。我以為他會又偷偷翻開我電腦,結果他回頭看了看我(我趕緊眼睛閉上裝睡),並沒有去碰,指了電腦小小聲的說了聲「媽媽」,於是拿起滑鼠按啊按。
窗外的陽光正好射進來,一方和煦的不只是這天的天氣,那微光灑在小Jivan的臉上,很柔和,也很平靜。就只是那幾個小動作,卻讓我感動於他的「懂事」。他依舊是個好奇寶寶,還是會犯錯、會搗蛋,但漸漸地,小Jivan從探索中生出「規矩」的概念:東西物歸原位,媽媽規定的東西不碰,會跌倒所以要坐好。
唯有經歷過,才能真的學會。正在感動之際,窗外忽然有鳥兒啁啾,小Jivan停下動作,氣定神閒的抬頭尋找聲音的源頭,在他的小小手裡握著滑鼠,我好想記下這一刻,「停格」下來就像個小哲學家在自己的宇宙裡想些什麼。不久後,他將會放回滑鼠,慢慢爬下椅子,因為賴床的媽媽要起來給他換下睡衣,而他在「媽媽的角落」的自由時光也夠了。
母子相處,本來就不需要一板一眼,或只有二分法的「絕對」;一點點的灰色地帶,短短幾分鐘的通融(假睡),我不出聲,其實小Jivan也會自己提醒自己,他不但記得過往挨罵跌倒的經驗,而且也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。是啊,小傢伙天天看媽媽坐在那,一定會想知道那裏到底有什麼新鮮物嘛!
小暖男養成四部曲:請媽媽,別急著阻止。那些暖心舉動,是妳半夢半醒間還硬說是「自由探索的時機」,才能看見小腦袋如何反芻,然後自我「輸出」。